close

每個人小時候都在課堂上寫過的作文題目「我的志願」,約莫是生命中探索自身未來方向的初次經驗。在當老師、醫師、護士、消防員或警察的常見基本款答案外,讓我記憶深刻的,還有希望未來成為台灣第一位阿姆斯壯、可以登陸月球,或是環遊世界,還有想發明 AI 智能機器人等。後者這個在我兒時顯得癡人說夢或遙不可及的夢想,如今已經不再是不可能。

 
不知道曾聽過更天馬行空、毫無邊界的志願是什麼?除了那些特別的在腦海中寫下印記的志願以外,你是否仍記得自己當年寫下的志向?
 
稻田電影和公視《長不大的爸爸》把心裡「長不大」的心境顯露無遺,張書豪演出的張博彥明明是愛哭鬼,明明是丟三落四的小爸爸,明明是心急無緒的毛躁小子,但是一追求夢想,就執著且堅定的往前,可以說他長不大,但卻不能否認,那些勇往直前,就是因為少了長大的包袱,所以更加勇敢,衝破別人圍設好,甚至是自我架設框架的藩籬。
 
2013 年,辭去一份穩定工作,拿著觀光簽證到日本有機農舍生活三個月,終於完成這個在成年後才緩慢醞釀生成的夢想。在將夢想化為實際行動前,在工作之餘學日文五年、有空時讀相關農舍生活的資料,同時也反覆爬梳自己的意念是為了逃避現下看似穩定實則缺乏未來感的生活,或這對我而言真是個必須實現的夢想。
 
在確定計劃、辭職之際,有朋友表示支持,但有更多人問:「你的工作穩定,公司又是知名集團,你確定回來後還找得到一樣的工作嗎?值得嗎?」
 
曾幾何時,在課堂讓令人驚呼意想不到的想法,隨著年齡增長,很容易便被貼上不切實際的標籤。一個選擇的價值判斷,取決於社會價值,而非個人意志。
 
我想起帶著一柄生銹的長矛,騎著瘦弱老馬,帶上破洞的頭盔,開始遊歷天下的唐吉訶德。這個被描寫為瘦削的、面帶愁容的小貴族,滿懷熱情的踏上自己抑強扶弱的旅程,沿途或闖禍、或挨打,直到晚年。唐吉訶德的人生,充滿了他人不支持、不認同的癡傻,然而,判斷標準又是由誰制定?
 
「長大」是否讓你逼迫自己成為某種形狀、做出某些行為,卻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一旦閱讀他人辭去工作壯遊一年的文章,便在辦公桌前欣羨不已?即使感受到內心鼓動的某些熱情,卻旋即以長大成人的理性將熱情吹滅。
當夢想隨著年齡增長而逸失,除了豔羨唐吉訶德,還有其他選擇。畢竟,只剩下欣羨他人的人生,絕對比不上守護他人眼中無聊卻純粹的夢想來得精彩。而人生從來都只是自己繪製的地圖,而不是交予他人判斷價值的成績單。
 
不論現在的你成為了怎樣的人,是否實現了兒時的夢。或許,讓長大成為一種心理狀態,無關乎社會期待;讓長大成為一種自我負責,而不是自我約束。期待著劇中圍繞張博彥周遭的角色們找尋到長不大的可貴之處,在守護心中純粹簡單的夢想之際,遇到別人的質疑時,微笑的說:「長不大,又怎樣。」
 
 
 
原文刊載:http://www.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620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g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